隨著全球“雙碳”戰略深入推進,綠氫作為最具前景的清潔能源載體,正迎來從政策導向向規模化落地、商業化拓展的關鍵轉型期。《中國綠氫產業發展白皮書(2025年)》深入梳理了政策環境、項目建設、裝備市場、技術路徑與消納場景,為我們提供了全面觀察中國綠氫產業的窗口。
一、政策驅動:頂層設計持續強化,地方政策加碼支持
2024年,綠氫發展正式被納入國家能源體系,《能源法》明確將氫能與煤炭、天然氣等并列管理,標志著其能源屬性確立。同年,《加快工業領域清潔低碳氫應用實施方案》提出到2027年在冶金、合成氨、煉化等多個工業領域實現氫能的規模化應用,釋放出巨大的政策紅利。
與此同時,各地也紛紛出臺配套支持措施,集中在非化工區松綁、購置補貼、電價優惠和消納獎勵等方面,尤其在內蒙古、新疆、甘肅等西部地區,推動綠氫項目快速落地。
二、項目建設:建成產能提前達標,三北地區成主戰場
截至2024年底,全國已建成綠氫項目65個,總產能達11.75萬噸,提前完成國家《氫能產業中長期規劃(2021-2035年)》提出的2025年產能目標(10~20萬噸)。全國累計規劃項目超700個,合計產能超過1100萬噸,所需電解槽容量達143GW。
三北地區(華北、西北、東北)因風光資源豐富、土地成本低和政策鼓勵成為綠氫主陣地。其中,內蒙古、新疆、寧夏三地建成產能占比最高。
三、技術與裝備:多路線并進,電解槽成本快速下降
當前,堿性(ALK)電解槽仍是市場主流,占據絕大部分項目中標份額。2024年,1000Nm3/h的堿性電解槽最低報價降至436萬元,同比下降36%;200Nm3/h的PEM電解槽降至535萬元,下降27%。
同時,PEM具備響應快、適合新能源波動場景的特點,正在儲能、交通領域嶄露頭角;AEM技術則處于驗證階段,展現出潛力。SOEC尚未商業化,未來可能在高溫工業領域發揮作用。
在資源富集地區如新疆、青海、內蒙古,綠氫成本已降至14~16元/kg,部分區域正逼近灰氫平價線,未來若引入碳定價機制,平價時代將提前到來。
四、應用場景:綠氫消納體系初具規模,氫基燃料引領新增長
面對“制得出卻用不完”的問題,綠氫消納成為制約產業發展的關鍵。《白皮書》指出,綠氫正從直接燃用轉向深加工路徑,構建“綠氫-綠氨-綠醇-SAF”多元化體系。
綠色甲醇:國際航運去碳推動甲醇燃料船舶加速布局,國內已形成從綠電到燃料閉環,至2050年全球市場預計需求可達2.5億噸。
綠色合成氨:煤電摻氨帶來巨大內循環市場,2030年可替代2億噸煤,促進工業減碳。
可持續航空燃料(SAF):IATA預測到2050年SAF全球用量達3.58億噸,中國民航部門亦計劃2035年占比達10%、2050年接近50%。
氫冶金、氫儲能:已進入商業示范階段,未來有望成為規模化應用場景。
五、全球視角:國際競爭激烈,中國仍具后發優勢
截至2024年10月,全球共規劃綠氫項目557個,總產能超4290萬噸,歐洲、美洲占據主導。歐洲依托碳稅和氫認證體系,加快氫能應用和產業閉環構建;美國通過《通脹削減法案》提供3美元/kg補貼,加速H2Hub氫樞紐建設;日本、韓國加快氫氨進口和消費布局。
中東、南美、非洲等新興市場則憑借資源稟賦加入出口競賽,綠氨、液氫成為主要出口形態。全球綠氫正由“戰略儲備”走向“商業競爭”。
結語:從產業概念走向現實落地,綠氫的中國路徑愈發清晰
2025年是中國綠氫產業走向規模化、商業化的關鍵一年。隨著政策頂層設計持續加強、核心裝備成本加速下降、氫基燃料市場不斷拓展,中國綠氫正邁向“能用起來、用得經濟”的新階段。未來,如何進一步構建“制-儲-運-用”一體化閉環體系,實現區域一體化發展和全球市場協同,將決定中國在全球綠氫競爭中的話語權。
參考文獻:《中國綠氫產業發展白皮書(2025年)》香橙會研究院
The Website Supports All Mobile Terminal Design Support:©Bootstrap